京東與美團在即時零售領域的交鋒愈發激烈,京東近期以兩張關鍵牌——低傭金與騎手五險一金,向美團發起了直接挑戰。
實際上,兩家公司的競爭早在2024年就已初露端倪。美團的閃購業務在當年大力拓展3C數碼和家電領域,而這些正是京東的傳統強項。面對挑戰,京東迅速作出反應,將京東到家和京東小時達整合升級為“京東秒送”,并推出咖啡奶茶等配送服務,試圖在美團擅長的領域站穩腳跟。
隨著雙方業務重疊度不斷增加,京東的緊迫感日益增強。盡管2024年前三季度京東凈利潤實現了兩位數增長,但其核心業務收入增長乏力,新業務缺乏亮點,使得資本市場對其評價趨于保守,認為京東缺乏足夠的創新力。
相比之下,美團則顯得生機勃勃。美團閃購業務在2024年第二季度實現了UE模型打平,吸引了投資方的正面關注,進而推動了美團股價的回升,下半年一度突破217港元的高點。業務增長和股價上漲,正是京東當前最為渴望的。
然而,京東面臨的挑戰遠不止于此。在電商領域,阿里和拼多多通過AI技術和海外市場拓展贏得了市場信心。在即時零售領域,除了美團,餓了么和抖音也在不斷加碼,餓了么宣布將在三年內開設10萬家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,抖音則利用流量優勢爭搶中小餐飲商超商家。
即時零售被視為2025年的必爭之地,但這一領域絕非坦途。多位業內人士指出,即時零售需要對上游零售行業進行深度改造,同時不斷優化供需匹配和運力調度,這一過程漫長且復雜。美團雖然先行一步,但擁有強大運力和倉儲能力的京東,同樣具備不可小覷的實力。
京東在2024年實現了可觀的盈利,但收入增長尤其是核心品類增長陷入瓶頸。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分別為7%、1.2%和5.1%,遠低于拼多多的130.66%、85.65%和44.33%。京東的核心品類電子產品及家用電器商品收入增速更是乏力,分別為5.3%、-4.6%和2.7%,不及日用百貨品類的8.6%、8.7%和8%。
京東面臨的外部競爭環境同樣嚴峻。3C數碼等品類在美團和餓了么上的滲透率不斷提高,對京東構成擠壓。同時,家電品類因標準化程度高、單價高、門店多,也成為美團等渠道爭搶的重點。線上線下各渠道紛紛推出國補政策,進一步分散了京東的市場份額。
更令京東擔憂的是,競爭對手們紛紛找到了新的增長曲線。阿里的大模型通義千問性能強勁,生態布局日益完善;拼多多的海外電商Temu下載量飆升,成為2024年全球下載量最高的購物應用程序。相比之下,京東在新業務上的投入相對保守,新業務營收占比僅為1.78%,且多處于虧損或規??s減狀態。
面對核心業務增長乏力和新業務缺乏亮點的困境,京東急需講述一個新故事來提振市場信心。于是,京東選擇了外賣業務作為突破口,成功將美團、餓了么和抖音納入競爭范疇。
京東早在2022年就有過試點餐飲外賣業務的傳聞,但當時并未正式推出。2024年5月,京東將京東到家和京東小時達整合升級為京東秒送,并在京東App首頁上線秒送專區。此次京東在App首頁增設“品質外賣”專區,正式進軍外賣市場。
京東擁有現成的騎手運力和品牌資源,進軍外賣市場看似水到渠成。外賣業務不僅能補充京東秒送的單量,還能通過高頻業務帶動主站打開率和復購率的提升,進而促進其他品類的轉化和增長。
在實測中,京東外賣主推品質外賣,上線商家多為有堂食的餐飲品牌,與美團和餓了么在供給端差異不大。價格方面,京東外賣在某些商家上價格較低,但配送費較高。配送時效方面,京東外賣由達達負責配送,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,但目前還不能放入外賣柜。
京東外賣此番高調亮相,還因其高舉高打的策略贏得了不少好感。京東宣布為入駐商家免除一年傭金,并承諾給外賣員交社保,給新用戶補貼。這一系列舉措不僅吸引了消費者的關注,也對競爭對手構成了壓力。
然而,京東做外賣并非沒有挑戰。達達作為京東外賣的配送平臺,一直未能實現盈利。隨著京東外賣的推出,達達的虧損或將進一步擴大。外賣市場競爭激烈,美團和餓了么占據主導地位,京東要想在這一領域站穩腳跟,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。
京東做外賣不僅是對競爭對手的反擊,也是其在即時零售領域的重要布局。即時零售市場規模龐大且增長迅速,吸引了眾多電商、外賣平臺和直播平臺的關注。美團作為即時零售行業的領頭羊,擁有龐大的配送網絡和豐富的SKU。而京東則憑借強大的倉儲能力和品牌影響力,試圖在這一領域分得一杯羹。
即時零售的核心在于商品供給和履約時效。美團通過閃電倉模式實現了快速配送和豐富SKU的平衡。京東也在積極開倉布局,但成本較高。未來,即時零售市場將呈現兩大趨勢:一是發力下沉市場,爭搶和鞏固下沉市場用戶的心智和消費習慣;二是對商品品類進行拓展,從標品拓展到非標品,從日用品拓展到耐銷品。
對于京東而言,即時零售賽道是2025年不得不布局的領域。這一領域不僅能夠接觸到更年輕的用戶群體,還能挖掘出用戶的消費需求和場景,為品牌商提供增量價值。然而,即時零售業務護城河深厚,需要靠苦功夫打磨效率來賺錢。在這一點上,美團和京東都具備相應的基因。